22岁的生日礼物
详细说明
在22岁的第一天早晨,收到了Dartmouth慷慨的录取信大礼包,签发的日期正是我的生日。从去年五月到现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心心念念的愿望突然之间实现了,简直不可思议。
出国的想法从刚进大学开始好像就成了一种执念,但是因为自身专业的性质,这种执念显得有些莫名其妙。所以等到终于要拿主意了(也就是大三下学期),又开始犹豫不决,在纠结的巅峰决定约上母亲大人去上海买衣服(真的只是想买衣服来着),巧的是就在那一天联系上了小廖姐姐。
第一次见面就觉得很亲切,对于我这样一个纯学术向+跨专业申请+没有清晰目标的背景,小廖姐姐不仅没有打击,反而很认真地给出了她的分析和建议,这让本来感觉底气不足的我有了信心,正是在那一天,我的纠结终于结束了。
接下来就是艰苦而漫长的申请季:选校、准备材料、考GT、填各种各样的申请系统、写PS、写WS……拖延症上身的我在去年秋天迎来了腥风血雨的洗礼,时至今日我仍然无法回忆起那几个月之中都具体发生了些什么,只记得日复一日地刷Magoosh,写文书……那段时间里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学长学姐、老师、素不相识的前辈,小廖姐姐和她的Team更是加班加点帮我前前后后打点,还要为我拖拖拉拉的慢性子着急——虽然在表面上看每天都是一个人困在书斋里努力,但其实已经收获了一个独家团队。
现在想来,我为自己安排的这种状态或许是最合适的,在申请路上,我需要的是相信我、支持我并能够帮助我一起前进的人,而不是一手包揽全部工作救我于水火之中的大英雄。
细一点说,写文书是一件非常累人的工作,但这也恰恰是整个申请季中我获益最多的部分。因为申请的学校多、项目内容和侧重各不相同,我几乎是一个学校一篇文书。一开始实在完全不会写,是Jim很耐心地帮我梳理思路,很准确地找到了我的切入点,加上后来又学习了许多范文,仔细研究其背后的思路,在阅读文献过程中也渐渐找到的研究方向,终于渐入佳境,PS也才显得有模有样了。
同样地,了解一个项目的过程,其实也是了解自己的过程。印象最深刻的是,我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于摸不清自己研究的兴趣所在,直到1月准备罗切斯特的时候,仍然感觉这个项目里没有方向最合适的老师,各种难写,几度想放弃,最后写的东西自己也不满意。但意外的是,我在这个项目的PhD学生中找到了一个和我的研究思路最为相合的ABD,又在另一个东亚语言系中找到了一个研究对象与我契合的adjunct,这两位藏在Faculty背后的贵人,大大地启发了我的研究思路和叙述方式,在写最后三个学校的文书时,我终于形成了一条自己满意的逻辑链。这或许是为什么能够在最后关头得到幸运女神垂青的原因之一吧。
总而言之,尽管过程很艰苦,但最终的果实是甜蜜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回首这一年,我心怀感激,感谢在这一路上遇到的每一个帮助过我的人,特别是小廖姐姐以及她的团队。也希望自己能够在未来的时间里继续成长,变得坚强,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