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为了留学
详细说明
注定非凡的一年时间。那些只会印在课文上死板的“孤独”“艰辛”“收获”等字眼,我用了一年,去感知它们内在的意味。
留学需要多方面的协调,尤其是和家人的协商。并不是拥有一份雄心壮志就可以立马着手实现之。然而当我的这份狂热燃起时,却面对着家庭所有人员的铜墙铁壁。还在学校听着课,心却飘向太平洋彼岸的那些时日中,每当夜晚降临,我便拿起手机和父母进行舌战。持续2个星期,每晚如此。可父母的“想让此事缓一缓,让时间冲淡我的激情”的类似反应,无疑令我焦头烂额更甚。
2星期后,我疾奔回了家。在家里的一个双休日,更是冷战不断及热火蔓延,在乎的不是经济问题,而是“人小不放心,双亲在不远行”这样的传统理念上。传统观念并不是不正确,而我叛逆的心却骚动着,推搡着要为我自己即将选择的未来做抗争……
在我的假想中:“在国内,我是令旁人羡艳的知名竞赛班的学生,成绩也不错。可以一屁股坐在自修室里半天不挪,如果高三继续努力,在国内可以有brilliant future。可又不妨将同等的心血,付予出国留学的道路上,不会更值得吗?”
接下来便是各种手段:查资料,搬数据,姿态强硬等等,让父母信服。事在人为,没有说不通的道理。虽然父母最终妥协,可我没有得到完全的认可。
我感受的“孤独”,不是形影相吊,置身大城市陌生人海的茫然,不是无人相与席地而谈的落寞,而是没有得到真正支持的空虚。经济不是问题,精神支柱matters!4月中旬独自从异地来到上海,栖身旅馆两个月,除了在XDF的教室就在房间准备Toefl,可家人偶尔一句似问非问的实质埋怨“你怎么会想到出国?”,会镂空我满满的激情。不过这种消极的孤独,倒是莫名地转化为前进的动力,也许骨子里的抵抗情绪作了催化剂,鞭策我以仅仅高考英语的水平迈入托福阶段。
一切为了留学。
我体会到的“艰辛”是绝不同于准备高考的。没有同学围着我一起学习,从4月到11月的T和SAT准备期中,无数次无聊地放下笔,趴在试题上无所事事。自己学习氛围是很轻松,一旦过度放纵于自由又会招致不堪的结局。谁人说出国是坏学生的最后退路?它对于有目标有理想的留学生亦是条独木桥,选择了出国我便下定决心好好坚持走下去。更何况还有拜托廖老师的申请,我是老师去年秋季第一个客户,她付出了相当大的心血在我的申请上,常常发来消息问候我的学习进度。继承了温州人“要面子”的我,不能为了一时的闲乐,辜负廖老师一片苦心与期望。而且我背负着骄傲,不甘心舍弃我至今获得的那些荣誉。每次怀着如此纯粹而自负的心情,敲响自己的警钟,即使我真的不想再一页页地把资料翻下去。这种自给式的动力源,才是真正留学准备的最大挑战。
我所“收获”的,不仅仅是大学的Admissions那么简单,不仅仅是英语水平提高如此理所当然,是终于培养起了点对于自己的事物的处理能力和一些基本的独立生活常识。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我从羞涩于“问”变得学会了“不要脸”。毕竟以后将生活在陌生的环境,很多新事物不可能一夜明了,所以遇到无法解决的事,放下尊严及脸皮躬身请教旁人将是生存实战中必须掌握的一本领。“有机会便要争取,哪怕希望渺茫。”----对于从前习惯于屈服于微弱希望的我,廖老师的这番话,在这申请季中无数遍地让我对今后的希冀死灰复燃,也使我对每一寸可能有了改观。
感谢廖老师的陪伴与帮助,实现了我长久来的梦想,如今dream school的消息也让我振奋得久久无法平静。这一年多共同见证的汗水与结晶,我将此生不忘。
2012年5月4日(星期五) 晚上9:31